全国服务热线:029-84185653
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员工天地 > 正文
风味独特的浇汤面
作者:行政部  更新:2011-02-13 09:43  关注:960

   春节过后,天空格外明朗,新年的气息尚未散去,人们的脸上依旧洋溢着欢欣与喜悦。

   我公司员工灶上此刻早已是香气四溢。今天一大早,公司吴总便亲自动手,为大家做起了他们老家的浇汤面(臊子面的一种),面条是纯手工制成,细长,厚薄均匀,臊子鲜香,面汤油光红润。它的特点总结起来六个字:酸、辣、香、薄、筋、光。酸---用老陈醋使汤料突出酸;辣---用煎油泼辣子面,使其汤料辣里透鲜;香----臊子有一种独特的香味;薄---指面条用手擀的很薄;筋----面条薄而不脓;光---面条光如游鱼。这种面每碗只吃一口,面条很少,一般的人要吃10多碗,小伙可以吃到3、40碗;同时底菜和漂菜也很讲究,在菜色上分红(红萝卜)、黄(黄花)、白(豆腐)、金(鸡蛋饼)、黑(木耳)青(韭菜)等等,烹调臊子更是考究。

   

   陕西的面食细分起来,不下一百种。臊子面更是其中的经典,也是陕西十大面里排在首位的。因其地域不同,品种也多达数十种。臊子面,顾名思义由臊子、面条和汤三部分组成。臊子是臊子面的精华,臊子的制作可繁可简,讲究的臊子有肉丁、萝卜丁、蘑菇丁、笋丁、胡萝卜丁等十余种原料翻炒而成,简单单是萝卜丁、肉丁即可,哪怕只有萝卜丁的臊子面,也是一样的美味。由于其制法独特,味道鲜美,饮誉并在关中大地和甘肃陇东地区流传,身价颇高。它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,除沿袭唐代“长命面”的有关习俗,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,每遇婚丧喜事,或逢年过节,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。

   臊子面是在唐代“长命面”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。《猗觉寮杂记》上说:“唐人生日多俱汤饼,世所谓‘长命面’者也。”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:“余为座上客,举箸食汤饼。”面条一类的食品,在唐代称作“汤饼”。刘诗中提及的汤饼”,就是“长命面”。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。相传,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,特别喜食这种面条,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:“剩欲去为汤饼客,却愁错写弄獐书。”

   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:在很久以前,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、聪明、勤快、伶俐的媳妇。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,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,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。后来,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,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,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,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。从此,“嫂子面”就出名了。因为这种“嫂子面”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。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“臊子面”。据史实,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,《梦粱录》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。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“臊子面”,还不得而知。到明代,高濂在《遵生八笺》里记下了“臊子肉面法”,所以可以肯定地说“臊子面”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,就已经问世。

   上个世纪初,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,慈禧太后跑到了西安。一次她吃了当地名厨做得臊子面,连连称赞,并赐予面食馆“龙凤旗”一面,由此,臊子面的名声就更大了。

  
   一直觉得地方小吃离开了它的出生地就很不地道,臊子面尤其如此。也许正是如此,家的味道才让人永远想念,家,就是你目光永远深情停住的地方,家的味道最正宗。

 

返回顶部